原標題:開國大典上升起一面五星紅旗的旗桿,現在何處?
2019-10-21 來自: 廈門年年紅金屬制品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:1235
天安門廣場
根據要求,旗桿必須達到35米,才能與天安門城樓形成合適的比例。35米,相當于12層樓房那么高了,在當時的情況下,林致遠到哪去找這么長的一根旗桿呢?
林致遠
他冥思苦想,后來到了北京自來水廠。讓他找旗桿,他跑到這兒來干什么呢?原來,他想到的辦法是用自來水管焊接起來做旗桿。在林致遠的指導下,工人們把四根直徑不同的自來水管一節一節套起來進行焊接,組裝成了22.5米高的旗桿。
北京自來水廠
為什么不到35米高度呢?原來,由于當時技術限制,旗桿只能用不同規格水管拼接而成,如果把兩根同樣粗細的水管焊接在一起,將無法保證旗桿的穩定性。而當時適用的水管只有四種不同的型號。所以,終能夠制作完成的旗桿只能達到22.5米的高
天安門廣場樹立起旗桿
旗桿做好之后,就有人提出,新中國的一面五星紅旗由毛主席親手升起來特別有意義。可是,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,總不能讓他走下城樓。
天安門廣場樹立起旗桿
旗桿做好之后,就有人提出,新中國的一面五星紅旗由毛主席親手升起來相當有意義。可是,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,總不能讓他走下城樓。
李強
后來當過外貿部長的李強提出,模仿當時國際做法制作一根電動旗桿。可是當時中國人幾乎全都不知道這項技術,僅有個別人從外國畫報上見過。作為建設局技術負責人的林致遠說,那我來想想辦法。由于電動旗桿的設計在當時尚屬首例,林致遠和他手下的幾位工程師湊了好幾天才想出來設計方案來。當時離開國大典開始已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了。
林致遠帶領手下夜以繼日地進行電動旗桿的制作。他們從旗桿下引出一條導線,通過埋設于底下的管道,使這條導線橫穿長安街,跨越金水河,然后順著天安門城樓東南角引至城樓之上,并與城樓上安裝的開關相連接。
天安門廣場
1949年9月30日,開國大典的準備工作基本就緒。22米高的鐵制旗桿傲然矗立,電動升旗裝置安裝完畢,正在做接下來的調試。大會籌委會主任周恩來在開國大典前夜親自查看了升旗設施。誰料,這天夜里預演升旗時,因為機械裝置出現了故障,guo旗到了旗桿的中間就停止了。直到10月1日凌晨才調試成功。
盡管如此,周總理還是有些擔心。于是,他派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司令員仔細檢查升旗的各個環節。聶榮臻專門到廣場檢查了解升旗的問題后迅速做出指示:務必考慮周到,要準備兩條繩子,并且派4名政治可靠、身強力壯、五官端正的戰士當護旗衛士,一旦電動升旗發生故障,立即人工升旗。總之,要確保新中國一面guo旗在開國大典時萬無一失、順利升起。
開國大典前的聶榮臻(左一)、楊成武(左二)、唐延杰(左三)
隨后,李元甫等四人有幸擔任了這項光榮而艱巨的護旗重任:保證guo旗安全,一旦機械失靈,立即拉動繩子,在2分鐘之內把guo旗升到頂端。
護旗手李元甫、盧喜鐘
1949年10月1日,隨著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的聲音,“請毛主席升guo旗”,毛澤東主席按動了面前的電鈕,伴隨著guo歌,新中國的一面五星紅旗在眾人的注目中徐徐升起。
毛主席在開國大典上
望著迎風招展的五星紅旗,毛澤東情不自禁地大聲喊了一句:“升得好!”不少群眾看到這象征著民族大團結的紅旗飄揚在慶典上空,激動地留下了眼淚。
開國大典升起guo旗
而這根承載著歷史使命的新中國一根guo旗桿,于1991年4月15日晚光榮“退休”,并在第二天上午運至國家博物館永遠珍藏。